一种新的历史读法——《万历十五年》
我对历史一直很有兴趣,但是往往有时候想法很美好,但是确实是面对着大片大片的文言文段落,无法快速简单的理解内容,然后就这么头晕脑晕的读下来了,虽然最后能读完。但是确实心中还是留有遗憾,好像这本书没怎么读;但好像又不需要怎么读。
看《万历十五年》之前,我刚刚看完顾诚的《南明史》,也是讲述历史的一本书。对比之下,更加能显示出这本书的好,不是说《南明史》差,只是对我来说不适合,它太庞大了,太复杂了,它时常就引用一大段历史原文,来表述自己的观点,这固然是对的,但是我看着那大段大段的文言文,看不下去,只能就顺着它说的。《南明史》更多的是一部历史,但是《万历十五年》是挂着历史招牌的小说,它讲历史么?讲,但又不全讲,它更多的视角放在人和环境的互相影响,而不是那些年,那些人,那些事。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引经据典,有理有据的。
《南明史》有点像是一本工具书,你需要从中发掘你需要的东西;而《万历十五年》则是一本宣传手册,你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东西。
作为一个但当涉猎的门外汉来说,我需要的是获得。然后在某次与客户闲聊时候,抛出来,来继续话题,仅此而已。我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,我只是一个对当时环境有兴趣,喜欢看看的普通人。这种名家著作在我身上仅仅是作为和他人吹牛喝酒的谈资,这样的作用会不会让名家失望:我辛辛苦苦写出了文章最后只是一场酒桌上的谈笑风生。事实上确实是如此,越是流行的书,越是如此。
《万历十五年》抛弃了它作为历史工具书的作用,它就像是一本小说一样,讲了万历,讲了张居正,中间穿插的讲了那个时候的制度,习俗。他讲故事的口吻就好像我讲故事一样,一开始有一条线,然后涉及到什么就细讲那块,最后再回来,或者草草了结主线,开始在分支上继续衍生。所以我一开始就看了接近一半,同时也在心里说:这是一本好书。一本好的历史书也许会不厌其烦的引用古代的文学,但是那样并不一定会让人印象深刻,那就像是我当初背诵的感觉一样:哪年哪月那日哪场战争发生。没有活性,这是最大的问题,一个活生生的人,是有小时候,是有邻居,是有那个时候的环境的,而不是时间和事件。
很多时候,那些讲述历史的书,它并不会对当时的环境,当时的习俗,甚至当时的官服进行细致的描述,更多的是有专门的书进行描述,然后作为一个门外汉,我喜欢这种多且嚼不透的感觉。我可以在书上看到古代官服,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风民俗,也能从中明白执政者的难处。历史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,正如作者说明,为啥戚继光的练兵制度无法实现,他说明了,有历史遗留原因——军户,有当时社会固化的原因——牵扯多方利益,还有制造工艺原因——收益不达标,火器容易炸裂。当时的情况在如今的我们是无法理解的,我们站在现有的角度下看待当时的事件,会觉得君主昏庸,大臣贪污。然而作者从各个角度下告诉我们:这件事有其必然性,申时行的调和思想反而比张居正严风厉行更能适合当时的情景,张居正的政策对么?对,如果完全实行下来,至少可以再延续百年光景,但是不适合,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,全部恢复原样,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招致报复。而被人称之为修补匠的申时行却是可以善终,这不外乎是一种讽刺,但也确实是事实。书里说的并不是理性,是人性,是政治。诚然,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但是适合当下么?很多时候我们面前往往面对的就是正确的事,还是合适的事。我们有没有那种作为逆行者的决心和勇气,如果没有,那么你就活在当下吧。
还记得当初我第一次工作,作为甲方。我们上线了一套系统,系统运行的还算顺利,也有些小毛病。但是到了验收的环节,我领导决心想要拖延验收,想着越晚验收他们给我们服务的时间就越久,而且这段时间服务是免费的,然后就是可以晚点支付尾款。当时的我正义心爆棚,就主动告诉实施人员这个消息,想着伸张正义,想着不耻以领导为伍,同时也更加的看不起领导,工作上事事与他作对。现在想来,这是我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犯得第一个错误:世界观错误。
现在反思一下,包括这么多年经历,我大致可以明白:
- 软件行业收费奇高的,而且前80%的款项可以覆盖软件+人工成本,双方是默认甚至是互有默契的在尾款时间上延迟的。
- 我作为甲方应该为甲方考虑,当时确实系统还有些小毛病,也确实不应该验收。
- 当时乙方投入人员也慢慢撤离,偶尔过来实施也只是过来消耗实施工时,没有做甲方的工作。
这份工作我做了一年就离职了,主要是领导不看重——当然不看重,不可能升职的。之前的工作也是,一年就离职,我慢慢的明白了:也许,工作仅仅是工作。
书里面提到的第二个让我深思的问题是:海瑞和李贽对于津贴的看法;海瑞认为除了俸禄之外,其他一应作为受贿,哪怕当时公认的火耗归公,也不能接受,不仅自己不能,甚至不允许自己手下。而李贽则欣然接受,在自己祖父死亡后,接受同僚的慰问金借此安葬自己祖父和曾祖父。因为李贽认为做官不是为了黎民百姓,做官是一份工作,这些是工作提供的福利。回头看看如今:又有几个是诚心为民,又有几人能做到言行合一,总不过是养家糊口罢了。
最后书中不断强调皇帝的作用是一个象征,万历靠得不是法,而且儒家得礼义廉耻进行统治。所以皇帝是一个完美得礼义廉耻得综合体,让百姓望而生畏,心之所向。所以皇帝言行不能逾越,不能失德,要作为百姓表率。作者也说明了为啥不能靠法:百姓以村为单位,居住分散,衙门人力不够,所以一般是村里乡贤可以决断大多数事项,遇有杀人事件再往衙门上报。村里得乡贤没法拿着法律一条条对照,只能用一个,大概得道德准则进行判决,这就需要大家推广四书五经,推广儒家道德体系。借古论今,我们如今做到了法有所依么?
我说这么多,我并不是推荐或者希望后来者认为这些是真理,我只是希望告诉后来者,有些事这个样子得原因是如此如此,而不是正确得。正确的和合适的并不是等同,中间还有千千万万的鸿沟,不要深陷其中,我们选择合适的路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正确,也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是错误的,是邪恶的,我们只是这个时代洪流冲刷下的泥沙,顺流而下才是正道。
我诚挚的推荐《万历十五年》作为了解明代历史的入门,比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更加让人引人入胜,更加的细节,也更加的让我们感同身受,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,同时让你看清楚现在发生的事,天底下真的没有新鲜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