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祖说了些什么-读书笔记
这是用kindle标记的一些读书笔记,总结整理下,后续方便写观后感。
- 而且因为事物是交融在一起的,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,所以“法界缘起”的这个“起”字其实是不准确的。“法界缘起”其实是“以不起为起”,没有“起”这个状态的。
- 天台和华严在我看来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,它们能用无法脱离时空概念的人类语言,去努力描述上述世界,而且这个描述还有一定的道理。 更了不起的是,这两宗还使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,让我们从感性上大略地理解了,什么叫“不常亦不断”,什么叫“不一亦不异”。
- 在天台和华严的世界里,万物是没有层次,没有高低之分的。因此,天台和华严都管自己叫“圆教”,形容万物的关系为“圆融无碍”。修行者对佛法的追求也没有层次阶段,而是一步跨越式的顿悟,叫做“圆顿”。 既然无论是唯识还是中观,都把空间、时间等理性概念当成应该破除的对象,那么天台和华严“圆融”的世界观,就是对破除时空概念后的世界最为合理的推论。
- 唐代对僧人就有“法师”和“律师”的称呼,另外还有一个“禅师”。 我们说过佛教有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,这三种师父就分别对应了三种学问。 法师,是精通法理、善于辩论和文字工作的佛学家。对应“慧”。 律师,重视僧团戒律,能用刻苦的修行以身作则。对应“戒”。 禅师,重视通过禅定修行来领悟佛性。对应“定”。
- 中观学说的是,佛性(也就是事物的本质“空”)超越了一切理性概念。语言也属于理性概念,所以“空”是不能用语言正面描述的,只能用不断否定的形式描述“空”,例子就是“八不中道”。
- 既然破除了空间概念,那么,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“距离”? 既然破除了时间概念,那么,修行为什么还会需要“时间”? 既然事物之间的种种区别是人妄想的结果,那么,众生和佛之间为什么还会有“区别”?
- 在神秀的偈子里,他用“菩提树”来比喻众生的俗身,用“明镜台”来比喻人们追求的佛性,用台上的“尘埃”来比喻阻止人们领悟佛性的种种障碍[5] 。所以他说应该“时时勤拂拭”,意思是,我们要刻苦修行,去消除挡在人和佛性之间的障碍,才能够成佛。慧能的偈子里说,这世上并没有“菩提树”、“明镜台”,也不存在什么“尘埃”。既然没有“尘埃”,也就不需要我们去“勤拂拭”了。
- 当你产生了“我和佛性之间有距离,我需要修行”这个念头的时候,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阻碍你成佛的妄想。修行的欲望、修行的行为,这些也都是成佛的阻碍。只有当你放下全部这些想法,心中既没有“佛性”、也没有“修行”等任何概念,达到了我们上一章中所说的,破除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状态后,你才能真正成佛。 这就是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。
- 禅宗有一个术语叫“回光返照”。我们今天用来形容临终的人突然有精神的现象。这个词在禅宗里是另一个意思,指的是我们不要只顾着对外追求真理,我们要把追求真理的“光”,返回来关照自己的内心。
- 在传统佛教看来,拜个佛总是好事嘛,拜总比不拜好。但是在禅宗看来,拜佛、参禅这些外在行为都是执着,有不如没有。
- 但是禅宗认为,我们用理性所描述的佛性、俗身等概念都是妄念。既然佛经也是用理性的文字撰写的,那么岂不是说……当然你不能说佛经是妄念,那是“毁谤佛法”。佛经当然是记录真理的文字,这是慧能万万不能否定的。但慧能说: “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。”[26] ——我不是说佛经不好,我是说,佛经不重要。
- 传统的佛教认为,人要修行圆满,最起码也得等今生的生命完结以后。佛教所说的“涅槃”,特征之一就是肉体消灭。释迦牟尼就是去世以后才成了佛。 但禅宗认为,既然时间和生死的概念都存在,那么顿悟也就不需要等待肉身消灭的时候才能完成
- 这是因为马祖在说“非心非佛”的时候,重点并不是肯定“非心非佛”这四个字,而是在否定“即心即佛”四个字。肯定“非心非佛”同肯定“即心即佛”一样,同样是执着于理性的概念,同样是错误的。这和中观学的“八不中道”是一个道理。
- 既然任何刻意强调“心”和“佛”的存在与区别都是错误,既然我们对佛性的任何追求,包括“顿悟”在内都是一种执着,那么修行佛法也就只有一种方法: 放弃任何追求,不用任何方法。
- 有人问赵州从谂,我们学佛的本分是什么?赵州回答:“树摇鸟散,鱼惊水浑。”[54] 树摇当然鸟散,鱼惊当然水浑,这是叫人顺其自然,不要刻意。
- 这是说,不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刻意修行,但是他们还有其他种种执着的欲望。吃饭的时候想着这饭好不好吃,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要多赚点钱,这人有“千般计校”,所以不叫修行。
- 禅宗的典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故事、对白。由于这些故事和独白中有大量莫名其妙的内容,学习者要像研究法庭案例那样反复琢磨,所以这些故事和独白又被称为“公案”。
- 重要的是,慈明在对话中强调,要修禅一定要抛弃自己的理性思维。当别人问你问题,你搜肠刮肚刻意寻找答案的时候,就已经落入了执着。所以当可真第一次认认真真回答说“无云生岭上,有月落波心”的时候,慈明说你是胡说八道!慈明故意让可真反问自己同样的问题,此时按照常理,慈明的任何回答都可以,只有刚才那句诗是他自己否认过的,他如果再回答就是自相矛盾。而慈明偏偏就要出乎提问者意料,你越想不到什么,我越要回答什么。这种回答是在告诉可真,对于佛性,唯一正确的回答是不按照理性和逻辑的回答
- 语言本身就是基于理性的。当我们张开嘴说话的时候,当我们认真聆听禅师教诲的时候,我们会本能地使用起理性思维。禅师虽然努力让自己的回答脱离逻辑的规则,却很难把慧根不深的提问者带出理性的习惯思维。 与答非所问相比,更出乎提问者意料,更能让提问者无迹可寻的,是根本不回答。
- 禅宗的教学,很像是今天的时尚潮流。 什么叫时尚呢?与众不同才是时尚。时尚先锋造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绿裙子,人们看到了,都说好看。然后大众立刻去模仿,很快满街都是绿裙子。到了这个时候,绿裙子本身没有变,却不再属于时尚,反而是恶俗了。 棒喝也是这样。在刚出现的时候很有效,随着人人模仿,也就变成无用的形式主义了。
- 如果普通人没经过我们前面对时空概念的种种讨论、思考,一上来就认为佛像都是虚幻的,可以任意辱骂否定,那他非但无法领悟佛性,反倒连传统的“笨”办法也给放弃了。就和佛教完全无缘了。
- 解读公案的意思本来是说,公案没有直说禅理,学习者对于很多公案会觉得莫名其妙、无从下手,这才需要有人去解读。你用一首非理性的诗去解释一段非理性的公案,这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你的诗歌也是非理性的,那后人怎么知道你的解释是对还是错呢?假如后人被你的诗误导出错误的理解,又怎么办呢?在众多的颂中,后人又该如何分辨哪一个更接近禅师的原意,哪一个是误入歧途呢?禅师说“大凡颂古,只是绕路说禅。”
- 默照禅的倡导者宏智正觉“昼夜不眠,与众危坐”。就这么整天干坐着,观想自己的内心,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做。所谓“默默忘言,昭昭现前”,闭口不言,抛弃了所有理性思维,就可以悟到佛性了。 当初慧能创造禅宗,和佛教前辈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对坐禅。而转了一大圈到了默照禅这里,又不知不觉地转回来了。
- 这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老庄玄学的遭遇。当一个学派走到了一句话都不可说,一说就是错的时候,这个学派也就等于自我消亡了。
- 大乘代替小乘,小乘必须出家才能修行,但是大乘可以在家当“居士”,要受的戒律比小乘的更宽松一些。小乘只能修成阿罗汉,大乘则讲人人(除唯识一阐提外)都可以成佛。
- 庙会来源于寺庙,是因为古代寺庙在宗教节日期间,经常公开举行一些盛大的宗教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是单纯的宗教仪式,还包括令人眼花缭乱的杂耍、魔术、奇装异服的表演[9] 。古人记载当时的场面是“辟邪狮子导引其前”,“吞刀吐火”,场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节日游行[10] 。
- 隋唐时代僧人说法,讲经内容已经有了“僧讲”和“俗讲”之分。 所谓“僧讲”,是指面对专业的僧人,用佛教术语老老实实地讲解佛理。 所谓“俗讲”,就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公开演讲。 俗讲的目的是吸引普通百姓,就要求不能演讲枯燥的理论,而改讲生动有趣的宗教故事。这是一种十分考验技巧的表演。
- 中国百姓接受的佛教,其实是个“以儒家道德为基本原则”的佛教。
-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,大部分打着“悟禅”名义的小段子,都属于前者。表面上讲了一个类似于禅宗公案的小故事。其实这故事只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人生格言。而这些格言的内容,多半是类似老庄那种“物极必反”之类无比正确的废话,或者是“人活着是为了快乐”之类是个人就知道的生活常识。 对于废话和常识,你看完之后当然会觉得它说的对,但其实什么有用的知识也没学到。只不过因为这些没用的话外面加上了一层“悟禅”的外衣,才让人们战战兢兢,不敢拆穿了它的真面目。就像那满街的人,都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一样。然而,这类伪装成禅宗的心灵小感悟能够广为流行,恰恰说明了大众喜欢的不是哲学思考,而是浅显易懂的人生格言。 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,然后被告知一个一听就懂的小道理,然后就以为自己已经获得国学中精深的知识,提高内涵了。 这样的学习方式多美好啊! 禅宗的理论,正好给偷懒者打开了一道方便的大门。
- 赵匡胤如果想拜佛的话,见到佛像不用问直接拜就是了。他都已经站在佛像面前,还在问什么该不该拜,那其实就是不想拜,想让赞宁给他找个台阶下呢。赞宁不仅“适会上意”,而且心思转的很快,立刻就把这台阶找到了。
- 除了竞争信众以外,俗讲还有更现实的目的,就是为了钱。慧皎就说过,对待不同的信众,应该有不同的传教方式,见什么人说什么话。
- 自然科学是什么的呢?不就是通过研究身边的一切现象,去发现其中共有的规律吗? 区别只在于,自然科学只告诉我们世界是是什么样子的,而不会告诉世界“应该”是什么样子的。换句话说,自然科学是不带有道德元素的。
-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,人世间的一切东西,包括人的行为举止,人的社会活动,都和大自然都遵守同一个终极规律。这个规律人类是不能抗拒的,如果你违反这个规律,你就会受到惩罚[12] 。我们后来常用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这句话批判程朱理学禁锢人性。这个批判有不准确的地方:程朱要灭的“人欲”,不是人类的一切欲望,而是那些违反儒家制度的欲望,理学的“理”就是佛学“佛性”、道家“道”的大致翻版。“理”是终极真理,遍布于所有事物中,不能用理性语言直接描述。我们想要认识到“理”,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慢慢领悟。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可以领悟到“理”,也就是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了。关键是,一切道德律令,它们最基础的部分都是没有办法证明的。一切道德观,最后都需要一个不可置疑的、独断的“天理”。 儒家也是一样。只有证明了儒家道德属于终极真理后[43] ,这些人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,儒家忠孝道德也就是永恒存在,不可质疑的了。
- 我们很容易通过不断调整道德天平两边的砝码,来让这个天平非常平衡。一旦到了这种情况下,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非常痛苦的两难境地。 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是没有办法靠一条一条的道德律令,靠理性去分辨对错的。 只能靠直觉。这个直觉,就被理学和心学家总结为“理”和“良知”。
- 这无数的道德问题,由谁来分辨呢? 如果你回答说,让前辈大儒替你分辨,那前辈大儒又是根据什么分辨的呢? 最后,只能是追问自己内心的“理”和“良心”[46] 。
- 人的欲望无穷,但人的能力有限,因此人必然会遭受痛苦。 这个痛苦,是人类摆脱不掉的原罪。穷困如百姓,会为了身体肉欲彻夜哀嚎。富贵如帝王,会为了终有一死整日忧愁。 人类的很多高级的文化活动,都是为了摆脱这份痛苦。
- 有一份道德在心中,可以干掉很多世俗中的痛苦。比如再忍受穷困、饥饿和屈辱的时候,一想到自己此时的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的道德境界,心中很容易升起一股崇高感。那就会觉得自己所受的苦难都物有所值,受苦就等于在心目中的那个道德系统里给自己加分。苦难有了回报,也就不显得那么苦了。当意识到这份道德比死亡更重要的时候,那么为道德而死就变成了一桩划算的买卖,那为道德而死还占便宜了呢,有什么可怕的?既然死都不怕了,现实又有什么可怕的?
- 所谓的顿悟,对这些实际行为没有影响啊。 按照禅宗理论来说,顿悟并不能让人武功大涨,或者实现你的梦想,或者吸引姑娘。顿悟的价值从大里说是体验佛性,从小里说仅仅是改变顿悟者的内心世界。
- 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子才有精力去看文艺片,也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子才会喜欢禅宗。 文艺片和禅宗可以让人们不假任何万物,只靠精神上的运动就可以超越世俗的痛苦,平静对待世间万物。这很棒。但对于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,它们提供不了任何帮助。
- 从微观上说,佛教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四种: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,合称为“四大”。我们常说出家人“四大皆空”
- 我们前面一共介绍了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。 三者合在一起,统称为三界。这和传统小说里常说的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的“三界”没有关系。“跳出三界外”的“三界”那是道教的说法,指的是“天、地、人”三界。
- 按照轮回的说法,每一个人都是有前生的,可是每一个人出生时的记忆都是一片空白,为什么不记得前生的事呢? 在佛教看来,记忆也是虚妄的色相,人在轮回时就像抛弃虚妄的肉体一样抛弃虚妄的记忆,这再正常不过
- 一个是按照时间分:过去佛、现在佛和未来佛。这叫竖三世佛。 这三位我们都介绍过:过去佛是燃灯佛、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、未来佛是弥勒佛。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空间分:统治西方极乐世界的是阿弥陀佛、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是释迦牟尼佛、统治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是药师佛。
- 如来”就是“佛”的意思,是“佛”的另一种说法。所以阿弥陀佛可以说成“阿弥陀如来”,药师佛也可以是“药师如来”。只有一个例外,是密宗的大日如来习惯上不称为“大日佛”。
- “大雄”是印度的一种尊称。耆那教的创始者就被称为“大雄”。后来“大雄”也被用来称呼释迦牟尼。今天我们寺庙中供奉释迦牟尼的建筑就被称为“大雄宝殿”。因为释迦牟尼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地位最为尊贵,大雄宝殿往往是一座寺庙的主殿,所以后来汉地寺庙习惯把主殿称为“大雄宝殿”,哪怕主殿里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。
- 印度的僧团是民主制的,僧团的领导者是大家推选出来的。
- 净瓶,原本是印度僧人的一种日常用具。印度僧人过午不食,有些教派非常严格,下午不仅不能吃东西,连水都不能乱喝,只能喝一个专用瓶子里的。这个盛水的瓶子就叫“净瓶”
- 四川省峨眉山被认为是普贤菩萨的道场。
-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智慧第一。因为佛教最强调智慧,所以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,又称为“诸佛之母”、“诸佛之师”[20] 。但是菩萨不是比佛的果位低吗,怎么能成为佛的老师呢?有的佛经的说法是,文殊菩萨已经成佛了。但是,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佛,文殊菩萨为了让释迦牟尼成佛,也为了自己能回到人间普渡众生,所以自愿放弃佛的身份,退回到菩萨的境地。这叫做“倒驾慈航”。 《华严经》里说,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东北方的“清凉山”[21] 。中国的五台山被佛教界认为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所以五台山又被称为“清凉山”。
- 今天,世界佛教界都普遍认为,位于我国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就是观世音菩萨的“道场”(类似于居住地、“总部”的概念)
- 安徽省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道场。
- 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。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佛,所以合称为“西方三圣”。 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。合称为“释迦三尊”。 药师佛的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。合称为“东方三圣”。
- 很多菩萨的本愿是建立净土。 所谓净土,是一块远离六道之外的美好佛国。菩萨发愿建立净土,等净土建立好之后,菩萨就成了佛,可以把尘世间的众生接到净土中[22] 。这也就是说,每个净土都有(而且只能有)一名佛,所以净土也叫佛国。 已经建成的净土,有阿閦(chù)佛净土、药师佛净土(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东方净琉璃世界)、阿弥陀佛净土(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)等。自然,这些净土也分别对应着阿閦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等佛。
- 净土是一个极为美好的世界,生活在净土的众生不会再轮回受苦,还有很大的可能成佛。转生净土的方式也大多不难,主要是向该净土的佛虔诚祷告。这种修行方式既不需要学习复杂的佛学理论,也不需要太刻苦的修行,和传统漫长艰苦的修行方式相比,转生净土就容易很多了。
- 莲花是佛教的吉祥物,民间的弥勒信仰常常以白色的莲花为标志。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白莲宗、白莲会一类的民间组织。最有名的是元朝末年的起义。声势浩大的“红巾军”就打着“弥勒佛下生”的口号。
- 印度的弥勒佛并不是大肚子形象。印度佛教对佛外形的描述基本都是一样的,所有的佛、大部分的菩萨,都接近我们在庙里看到的,释迦牟尼佛的形象。弥勒佛也不例外。
- 这个“阿弥陀佛”,就是一位佛的名字。 阿弥陀佛之所以广受欢迎,是因为他在我们世界的西边建立了弥陀净土,也称为“西方极乐世界”。
- 佛教有“正法”、“像法”、“末法”的说法。 释迦牟尼涅槃不久的时代,人们积极学习佛法,这叫“正法”时代。 过了一段时间,因为已经没有佛陀说法了,人们对佛经的误解越来越多,这叫做“像法”时代。 再过一段时间,认真修行佛法的人更少了,这叫做“末法”时代。
- 净土宗认为,处于这么差的时代,人类很难自己修行解脱,我们只能依靠外力,也就是依靠菩萨、佛的本愿力把我们接到净土,我们才能解脱。
- 一般的修行方法,就是口中念佛,诚心想佛。其中诚心想佛是关键,口中念佛只是辅助做法,是为了加强心中的信念。如果不出声,在心里默念佛也是一样的。念佛的次数越多,内心越诚恳,转生净土的可能性越大。
- “阿弥陀”的意思是“无量”。所以阿弥陀佛还有另一个名字叫“无量寿佛”。
- 念珠原本只是个工具,但是宗教用品使用的年代长了,容易被认为含有某些特殊的法力。后来念珠也被神秘化了,据说念珠的材质不同,念佛的法力也不同。用铁珠能获得五倍功德,用金刚树的果实金刚子做的念珠,功德有千亿倍。用菩提树果实菩提子做的念珠,念佛功德有无数倍[35] 。
- 今天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寺庙,都是“禅净双修”,兼顾两宗。
- 佛教在印度受到各种打击,传播环境很艰难。印度佛教很难要求信众耐下心来慢慢学习复杂的佛理。所以后来印度佛教的咒语越来越多、咒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,最后就出现了特别重视仪式、咒语的密宗。
- 首先,密宗并不等于“藏传佛教”。早在唐朝的时候,密宗就在汉地流行,称为“唐密”,只不过影响力没有佛教其他几个宗派大。藏地的佛教也不只有密宗,也有佛教的其他宗派。
- 密宗吸收了中观学的“真俗二谛说”,认为染净两个世界同样重要,不分彼此。并不是说现实世界就虚幻不实,必须抛弃。因此密宗很重视现实里的仪轨。密宗认为“染”的本质就是“净”[45] ,因此不排斥包括纵欲在内的“染法”,认为可以通过纵欲离开欲望[46] ,这就为其中一些教派允许吃肉、甚至男女双修铺平了理论道路。
- 密宗称为“密”,是因为本宗的内容要师父和徒弟一对一传习,不能随便外传。相对的,佛教的其他宗派就被密宗称为“显宗”。
- 具体的方法大概有三类,一个是特殊的肢体姿势、手势,叫做“身密”,一个是特殊的咒语,叫做“口密”,一个是内心活动,叫做“意密”[47]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