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得读书观
随着书读的越多,很多时候相较于浑浑噩噩的读完一本书,思路清晰且认真的读完一本垃圾书,我竟不知到底是哪个更加恶心。现在书很多,但是哪本书值得或者能够让我看下去呢?
普波尔说过拿着你们的记事本,去观察吧。他的学生一脸茫然,不知道要观察什么。读书也是。我们何不大方的承认,我们读书是有目的的:为了文青,为了了解,为了装逼甚至为了谈资。无所谓,只要你明白,哪怕你是为了在自己的书单上+1也可以,我们不能抛弃目的。一个明确的目标才是我坚持读完一本小说的动力。
我思考了下我最近读过的小说:
- 《庆余年》我读完,因为我看过电视剧,我想要重新慢慢感受下电视剧中的种种画面,所以前半部是脑袋配合着电视剧的画面,后半部就靠着这些画面延续下去。书是成功的读完,但是后来回过神来,觉得一般,作者并没有很好的收尾,电视剧的演绎给与了我动力。
- 《将夜》也是猫腻写的小说,但是我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,投入不了,我不知道他想要写什么,也感受不到异世界的宏大,风采。所以看完开篇就抛弃了,它没有给我一个目的,连书名都没有。
- 《雪中悍刀行》我也是和《庆余年》一样,看了电视,去看的小说,好看么?不好看,我写过书评,我觉得作者想法很伟大,也可以成就一番著作,但是最后写出来的确实平平无奇。
- 最后是《剑来》,我看完了,很好看,我很喜欢。
- 《丈量世界》豆瓣推荐的,我看了开头,就弃了。
我综合想了想,《将夜》不吸引我的原因很简单,他没有在开篇就给我看下去的动力或者目的,而《剑来》不同,一开始悬念拉满,直接吸引我,然后每个篇章都给了我一个目的,我,陈平安,要成为天下第一的剑修。
这给我带来了什么呢?
我阅读的过程,我一直记着这件事,这件事给了我判断,给了我置身其中的机会,一个法宝,一个机遇,我会先考虑它能否满足我天下第一的目的么?我就牢牢的和主角绑定在了一起,我才愿意读完这本小说。很多畅销的小说,就是很简单的在开篇就告诉你,主角会天下第一,读者一下子就明白自己要见证一个天下第一的诞生过程,要和他一起走上成为王者的道路,这就是目的,这就是读书的目的。
小说是个很奇怪的东西,有些人说它通俗,易懂,毫无用处,只会浪费你的光阴。但是初中高中很多文学名著,恰恰就是小说,比如四大名著。我读完四大名著是自己硬着头皮读完的,你要让我回忆起某个片段,早已忘记的一干二净,我读三国时还有目的,看看三方混战,读红楼梦时就觉得云里雾里,讲的也是家里的日常,西游记更是带着电视剧的画面看完的。你要让我说出它成为四大名著的原因,我是半点不知。但是如果你看了《易中天品三国》,《刘心武说红楼梦》,《西游记黑暗解读》等等,你又会发现,原来,当时里面又这么多的内容,让我错过。然后就是加缪的《局外人》作为加缪思想的体现,我读完也没有任何的感悟。
看,小说只是一个载体,你可以简简单单的写个故事,也可以蕴含隐喻。所以有些书其实是有门槛的,不是简简单单的拿起来就能看懂的,我们需要研究,需要大量的历史积累。这些书算好书么?算,肯定算,人家都四大名著了,能不是好书?但是不妨碍我们看不懂。
有时候我会觉得没书可看,我会去畅销榜上找。比如:《丈量世界》这一部在豆瓣大受好评的书,我看了前两章,我不明白作者的意图,我一度无法继续读下去,我看到的只有作者狐臊的说这一件一件的事情,我串不起他们,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用处。然后在我去豆瓣搜索这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时,我才明白。这是一个讲好奇心比雄走的更远的故事。哦,对不起,不感兴趣。再来看看书本的文摘:
这既古怪又不公平,高斯说,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,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,不管你愿不愿意,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,然后被束缚其中。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,有一种天然的优势,而在面对未来时,又与小丑无异。
更加不感兴趣,这书不符合我,确实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生错了时代,晚点会更好,可以看见自己想要了解到东西得到答案,但是仅仅是一个念头。我是活在当下的人,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对应的困难,我并不觉得这是束缚,这是人生。所以这本好评如潮的小说在我手下没撑过2章。
所以畅销榜上的书不好?怎么不好,人都上畅销榜了,能不好,这么多人读都读的下去就你有毛病。
我仔细想来,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吧。我不能将自己融入群众之中。后续我要是再看这种名人小说,我建议还是先看几篇解析,点评,或者好好看前序,这些东西一般会把书里的思想和意图给你分析透彻,然后你只要带着这些分析去套就可以,这样读下来不至于像我当初读红楼一样,看着家长里短却不知其中的隐喻。
接着就是另一种书了,比如《亚财政》。这种书防不胜防。我是抱着学习一些财政知识的目的,目的就是它的书名:财政,腐败,制度。我读之前以为这书会讲财政制度的困难,亚财政的作用,它的生成原因,他的弊端,等等全方位或者让我管中窥豹的了解一点。然而全书确实一个个不融洽的小篇章拼凑而成的,并没有系统的,全面解析。
这种打着科普或者研究的书,往往防不胜防。你找该领域的经典名著么?太深了,我只是个想看看,但是你又看不起那种《三分钟告诉你xxx》的科普书,更何况有些领域甚至没有经典名著,比如明清腐败这些。所以,很多时候你没法找到一本合适的书?这样只能靠自己的大量的阅读来判断咯,比如《哲学家们干了些什么》写的就是哲学史的,但是兼具趣味,里面会穿插一些哲学家的八卦,对于入门来说我就觉得十分合适,内容也是白话,没有术语。我十分推荐。
《亚财政》这种起名很唬人的,但是通篇其实没有什么内容的,我就只能说及时止损,看到一半觉得不对劲趁早弃书,我就是看到一半不对劲,怎么讲来讲去都是那些内容,但是又想着都看了这么多了,继续看下去吧,最后是捏着鼻子读完的。
后来我想了想,后续我要判断每一本书是否读下去:
- 不要迷恋大师推荐和畅销榜,适合大师和大众的,不一定适合你
- 没有什么书是必须看的,同一个领域有千千万的书来入门,没必要走最难的那条路
- 看一本书的内容概要和文摘,看看打动他人的东西能否打动你?或者有某个章节你觉得特别好,为了这碗醋包了这顿饺子。
- 序言,一本书的序言很重要,尤其那种高深著作或者领域研究,有个好的序言可以告诉你书的内容,概要,主旨,你读完序言之后就是去书中印证一番,不要觉得你这是被牵着鼻子走,都是先牵着,后放手。
- 读书是一个坚持的过程,很多人坚持不住,选择其他方式,但是我最推荐一个人慢慢看完一本书,读书可快可慢,可以记笔记,可以匆匆翻页,唯一留下心里的是读完之后的一番沉思,让你似有所得,又不会空荡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