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读的是什么——《明朝那些事儿》
闲来无事,想起来KK大神的一些言论。天底下没有新鲜事,于是就看了下白话的史书——《明朝那些事儿》。看完之后只能感叹,天底下果真没有啥新鲜事,其次就是,当年鲁迅说的狂人日记,原来就在我身边。
我是推荐读史书的,如果你最近闲来无事,手边又没有合适的书,那么我推荐你看一看过去发生的事情。无论是白话还是文言。有些人说文言史是正统,我不否认。但是每个人读书想法不同,有人用来打发时间,有人用来求知学新。我读史更多的是拿来当闲书看的,与其去追求小说剧情跌宕起伏,还不如看看我们过去发生的一些事。然后知道,太阳底下没啥新鲜事,都是发生过的。
《明朝这些事儿》我是很推荐的,无论是学习中的还是不在学习的。里面的很多事例都可以直接应用在作文之中,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例子凑字数了。而且都是真实发生,更加让人信服。而学习之外的看看这一个王朝时如何覆灭的也是不错的,以古论今也是一种收获。但是这本书当年是网文写作的,所以很多的叙述和描述上我个人人为是有问题的:
-
结构混乱
作者的故事结构混乱,时而是人物小传,时而又变成了时间线叙述。作为讲历史的书,在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之下,根据时间来做主心骨,然后按照时间发展穿插具体事情,这样让人更加能够融入和接受,知道前因和后果。
有时候叙事角色也有所跳脱,变成了和角色对话,如果你花一整个章节来描述也可以,但是你后面又变回了正常的叙事结构,只能说花样百出吧。恭喜你,王守仁先生,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,生活是很现实的,悟道让人兴奋,但你还是早点儿洗了睡吧,因为明天一早,你还要拿起锄头去耕你那两块破地,哲学是伟大的、是重要的,但你应该清楚,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哲学。
根据历史导演的安排,王守仁先生还要在这里待段时间,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他的命运,这中间还有几年,我们就不陪王圣人开荒了。因为与此同时,一场好戏正在北京开演。 -
话多狐臊
随处可见的俏皮话,无意义的接话:估计是转了一圈,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儿,所以皇太极决定,玩一把大的,他集结了所有兵力,猛攻永定门。
明军于城下列阵,由满桂指挥,总兵力约四万,迎战后金。
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,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,有优越性。
经过整日激战,明军付出重大伤亡,主将满桂战死,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,未能攻破城门,全军撤退。
四年前,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,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、当过逃兵的赵率教、消极怠工的祖大寿,说:
“独卧孤城,以当虏耳!”
在绝境之中,他们始终相信,坚定的信念,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。
之后,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,战胜了皇太极,再之后,是反目、排挤、阵亡、定罪、叛逃。
赵率教死了,袁崇焕坐牢了,满桂指认袁崇焕后,也死了,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。
共患难者,不可共安乐,世上的事情,大致都是如此吧。等等如此,显得文章有点杂乱。以上完全可以归结一句,打仗,打输了。这场战争本身没啥可写的,是袁崇焕被抓之后他的部下祖大寿的叛逃又回来,然后与后金军队打仗。这么一大段文字,说不清楚事情,反而在后面塞入了祖大寿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,作为一个提前预告?
-
情绪泛滥
废话太多也就算了,还喜欢抒情,还是用历史人物的视角。
如朱元璋的归宿这一章节。我明白作者是想要给朱元璋一个定论,或者给他写一个评论啥的,但是通篇下来有种小学作文的感觉,歌颂赞扬,想让人理解这个人物,但是却只能大段大段的惊叹词来感受。如果你深入研究过朱元璋,那么你有可能会对他说的话感到理解,但是作为一个小说来看,我是没办法在这里感同身受,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废话好多,想要跳过这个章节。朱元璋的归宿
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,他打了一辈子仗,忙了一辈子公务,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,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。
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,人民安居乐业,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,朝鲜归顺了大明,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。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,在他看来,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,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,并保万世平安。
都安排好了,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。
对大臣们来说,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,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,朱元璋绝对是个好父亲、好祖父。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,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,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,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,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。
朱元璋确确实实是一个好父亲,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,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。但就如今天所谓的“代沟”一样,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,特别是皇族的子孙,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,在他们看来,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。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。
朱元璋奋斗一生,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,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,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,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。
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。
是时候了,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。
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,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,从赤贫起家,他没有背景、没有后台、没有依靠,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。他经历千辛万苦,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,从死人堆里爬起来,掩埋战友的尸体,然后继续前进、继续战斗。
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,陈友谅、张士诚、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。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,可以说,在那个时代,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。
他几乎是赤手空拳、单枪匹马,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。
是的,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、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。
是的,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,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,在那绝望的日子里,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,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。
他告诉我们,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。
他告诉我们,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。
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,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,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!
我是朱元璋,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! -
为升华而升华
历史上的大多数角色都有其复杂性,无论是当初的言官求死,还是现在的明哲保身,都有着自己一套的理论。然而你夸了杨继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那么后面为他报仇的徐阶又是什么?杨继盛看了信,却只是笑而不答,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。
在上书弹劾之前,杨继盛斋戒了三天。
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,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,从童年的贫寒,到青年的求索,熬过了继母的虐待,熬过了仇鸾的陷害,现在的他,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,前景光辉,仕途远大。
然而,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的一切,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。
因为放牛的杨继盛、历经磨难的杨继盛、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,依然是同一个杨继盛。
在黑暗中的杨继盛,是一个纯洁的人。而面对这片窒息的黑暗,他无力反抗,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。
杨继盛虽然不聪明,却也不笨,他十分明白,唐顺之的话是对的。
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,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。他没有钱财,没有权势,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,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。归根结底,他只是个出身农家、天赋平凡的普通人。
他唯一拥有的,只是他的性命。
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,严嵩的诬告、锦衣卫的拷打、诏狱的长期关押,如果运气好,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。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,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,只有十死无生。
然而,他依然决定这样做。
明知不能成功,明知必死无疑,依然慷慨而行。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,比如愚蠢、不自量力、飞蛾扑火等,在西方人的眼中,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。
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,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:
知其不可而为之。
我深信,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这种为了升华而升华有点牵强。写历史的都要涉及到一点民族精神,但是公认的,或者成为大家一致认可的民族精神确实没有一个定论。
人无高尚低贱之分,杨继盛是民族魂魄,那么救大厦与之将倾的张居正算不算。人性是复杂的,敬业如张居正在享受和拿人钱财上也是有让人诟病的,不能因为杨继盛以死贡献就将其抬高到民族高度,诚然生命可贵。然而在现实中干的多的不如一个死人这就有点去本逐末了。活着的人好好活着,死去的人好好纪念,不要为了升华而升华。
所以读史,我在读什么
读故事,读精神。
这本书的作者很有想法,就是能力有限,他希望借由一本书,一本讲述过去的书,来歌颂人类的一些美好品质,来纪念那些改变历史的人。然而我看史,我只看故事,那满是吃人的故事。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着,书缝之间写着是满满的吃人两个字,那时候他们解读的是礼教。我今天看到了那本书是历史。
无论是朱元璋建立王朝,还是后期清兵入境。都是十几万十几万的大战,死伤都是论万起步。当人死多了,就不在是人了,是数字,是死伤多少人,是没名没姓。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战争?利益?财富?封王拜相还是名流青史?我觉得都不是,而是“活着”。
中国的民族精神不是不屈,不是不挠,也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,是活着。是无论在西北的黄土高原,还是在西藏的冰天雪地,活着是他们唯一的诉求。因为不反就会死,所以反叛,他们追求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安居乐业,而不是名流青史。
诚然有很多人心有大志,想要发家富贵,但是大多数死去的士兵是没有这个梦想,也许就是世袭的兵,不明所以的就参加了军队,然后加入了战争。历史是一些人的历史,但也不仅仅是那些人的历史,有王侯将相,也得有无名之辈。我学史不是为了从那些万里挑一之中学到什么,相反是想看那些芸芸众生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。因为那大概就是我得一生了。
然后就是故事,天底下没有新鲜事,无论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,确确实实是真实发生的:兄弟相残,妈宝男,喜欢大自己十几岁的,甚至好人妻,好孕妇的。每每至此你都会感叹,那些小黄文远不如现实精彩。然而其中给我最深刻的莫过于:百姓为鱼肉罢了。
之前看KK大神讨论关于房价的文章,文章的主要立点之一就是:经济系统比你老百姓的房价重要。从古至今,苦的都是底层百姓。古往今来有几个百姓安居乐业。这是一个角度,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百姓,我们内心希望上位者说的为了百姓,为了安居乐业是真话。但是很多时候是上位者知道你喜欢听这话才说的,你要明白这个事情。
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立场。从上位者的角度审查这一系列的事情,那么很多事情就可以说通:为啥房价不让跌,为啥工资不让涨,为啥要有户口。一个理论最重要的是要能自圆其说,比如房子,都说安居乐业,古往今来,有几个人安居乐业。房子一直都是奢侈品,从古至今,哪怕是我也是这几年才住进了真正的房子。所以人人有房,天地大同是宣传,不是最终目标。无论是东林党,还是魏忠贤。有几个是为了“安居乐业”。不都是为了自己得罢了。斗来斗去,斗得是一个首辅,斗得是一个权力。百姓不管他反倒是最好得治理,无为而治
读史让我更加明白;古来有之的现在也有,你说现代新,新的是外在,不是内里。
总结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我是很推荐阅读的,了解一下以前发生得事对看待现在得某些事是很有好处的。这本书说清楚了,作为一本入门书籍是很合适,不用去啃那些白话,也告诉了你那些权斗背后的阴谋,省的你去查。虽然文笔一般,但是作为一个药引,然后加深对历史的兴趣倒是十分合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