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菜单》——困境

《菜单》——困境

总有一天,我们不用吃饭也能饱腹——————牛顿表弟


20230106204514

在看电影之前也听过这部剧的简介,一片讲述美味的电影。我比较喜欢美食,也愿意尝试,平时在B站看的也是那种美食的复刻或者探店。知道noma,知道米其林三星,知道分子料理。恰如我的观影体验一样,我们的味觉上限在那,我们的感受上限在那,如果我们要超越感觉带给我们的限制,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刺激,更多不同方面的刺激:无论是故事,理念,演技还是哗众取宠,我们对电影就像对事物一样,一旦满足了我们饱腹的欲望之后,我们就会追求稀有,追求更高的境界。

现在的美食带来的味觉上的享受已达到顶点,所以接下来就是要在故事,要在外观,要在感受上给人予新奇。电影如果抛弃那个突如其来的女人,那么就是一道完美的晚宴。有始有终,有故事的连续,有感官的冲击,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思想。这就是现代美食想给人们带来的,这片电影带来了,而且也满足了,那么他就是一道美食,一道不需要品尝的美食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片它还认为i自己是一部电影,它需要惊心动魄,它需要跌宕起伏,如果,假设如果,我们完全抛弃他的电影性,单纯的从上菜的仪式感,从主厨的故事,从副主厨的殉道,再到其他的一切点点滴滴,让我们品尝或观看一场菜单的晚宴,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体验。

我并不是一个老饕,对于食物,我只要他能果腹即可。但这不意味着我不喜欢美食,我也会尝试不同地方的食品,去感受不同的食物带来的不同的口感,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它最基础的属性:果腹。很多时候我不停的吃,有时候是因为饿,有时候仅仅是因为无聊,或者是天生对糖分的无法自拔。我经历过太多次的吃撑,经历过太多次的不为果腹的暴食。在看过这一切之后,我选择了回到他的原点:填饱肚子。我认为食物仅仅是刺激你的味觉,最多再加上视觉,这两种感觉带来的体验是有上限的,所以再美好的,再美味的食物,对你来说其实收益没有增加多少,相反你为了它历尽千辛万苦,花费真金白银,我不喜欢,也不愿意,我讨厌将一件日常的小事弄得大张旗鼓,那就是食物,只是吃个饭而已。

我看过很多美食的纪录片,他们浓缩汤汁,他们摘取嫩芽,他们打破外形的限制,甚至费劲心机创造了可以使用的塑料。那时的我除了新奇,内心却没有一丝想吃的欲望,也没有一点想体验的想法。我更多时候是看,然后听取他们为了收取更高的价格编造的一个个故事。我知道他们浓缩起来的味道有多香甜,有多浓郁,我知道他们食材有多珍贵,多么难得,但是就是不觉得那会好吃,也许我还在食物链的底层,我想要的仅仅是汉堡那样两片面包夹着一块满是汁水的肉馅,配上甜甜的可乐,那是我肚子所想要的。但是如今的高端餐厅已经放弃了食物最基本的属性,他们想要更多,更多的钱和更多的内涵,他们想要话语权,他们想要在都是人的世界里说出一些自己的话,他们甚至想要影响他的食客,他会创造一些菜肴,给他带来故事,创造一些仪式,为了让食客闻到春天的味道,让食客思考一些哲理,然后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之买单。食物已经抛弃了他的本质,所以它不需要肉,可以是某种合成物,果汁也不在甜蜜,也许是仅仅取它的味道,然后注入到清水一般,清水是最干净的。食物可以是象征,可以是感情,但是不一定是好吃的。喜好人人不同,但是总是有一种潮流或者正确在人群之中,而这个是容易满足。
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低或者目前人类的划分标准吧:最底下的是满足欲望,是生存,中间的则是稀有,是珍贵,最顶端的故事,是精神,是某些玄之又玄的东西,是一种正确,是情感上的共鸣。从这个角度看,《菜单》在顶端。剧情不重要,因为它不需要剧情,它的仪式感,它的菜品,它始终如一的坚持就是给观看者最好的共鸣,曾几何时我们也在这“困境”之中无法自拔,在热情耗尽之后,陷入深深的怀疑,最后的火焰如果可以,也能净化掉这世界吧。菜单的故事是人生。

我想批判,但是事实就是如此,说的话再大声也不会改变一点。我想改变,发现目标太大,路途太远,时常想要歇脚,一歇下来就有驼蹉了好几天,我慢慢前行,但是日子并不总顺心意,我只能磕磕碰碰,坚持着早已被我忘掉的初心,甚至怀疑它是否还是初心,前路漫漫不知途,心有不甘不敢行。这就是我得困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