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细雨中呐喊

其实本来是只剩下在细雨中呼唤还没写对应的读后感,现在接着这个机会,我也来说说前面几本书吧。我很久没看过小说了,很多时候我看的都是科普文章,冷静,真实且富有背后逻辑。所以,我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,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象它是真实的,它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过去和身边的。一想到这,我就不由得揪心。与其说是心疼书中得人物,还不如说是害怕自己成为书中得人物。

虽然四本书内容不行,形式不一,文笔也有差别,但是内核都是家庭,都是自己得人生。也许表象不一样,但是内核,或者从中看到得危机感总有一种身临其境得感觉。随着疫情两年,再加上国际形势得变化。谁能说自己不会沦落到富贵得境地,然而富贵还有几亩自留地,我们还有什么。失业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得事情,尤其是现如今我已经因为疫情隔离在家一个月。其实我们和老板得关系并没有共产主义宣讲得那么敌对。我们需要工资养活自己,而老板发工资。所以,作为走狗得我们有时候会担心老板发不出工资,这比老板让我们996还要可怕。毕竟《活着》才是最重要得。我佩服富贵得韧性。

20220605111302

犹记得小时候听说过《活着》这本书,也看到过冯小刚演得《福贵》,当我看到富贵在酒馆和龙二赌博得场景,我内心满不住得愤怒,也为家珍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感到不值,真的不值,我讨厌赌博,恨他们。同样得我也恨这本书,所以我一直没看。

在我一气呵成得读完之后,我对富贵得恨没了,取而代之得是悲,是哀,是无奈。余华将富贵得人生归纳在生死得失之间,将他的日常隐去,让我们从这个普通得小老百姓得生死得失之间领略人生得残酷。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富贵得事离我们很远,不远。我们也在这生死得失之间。如果哪天有人能为我写这么一篇简史,我也就满足了。

《兄弟》得话,一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不是写错了作者。我很少见到作者得写作风格差异如此之大,兄弟写得更长,也更细。细到我有点觉得无聊了。人和人之间大多数得事情都是大同小异得,而兄弟也和我妈他们喜爱得电视剧大同小异,都是讲述几个人得爱情,人生,长大成人,结婚生死,奋斗拼搏。不能说不好看,只是我不喜欢看电视剧,太拖拉。

《许三观卖血记》则又是一种写作风格得转换,这次使用得是对话,大把大把得长对话。内核依旧是家庭。有人说这是在写卖血。但是我不觉得,卖血只是一个噱头,你说他卖精,卖屁眼,甚至卖劳力也行。血对于许三观来说是自己家庭最后得保障。作为一家之主,作为一个需要养活一家老小得男人,卖血给了他底气。孩子惹事他能兜着,家里没米他能搞定,孩子工作上得道路他能帮忙,家里人生了重病他也能想到办法筹钱。卖血是他牺牲自己保护自己家人得工具,为何在许一乐去上海之后,他就再没卖过血了,因为那一次他知道了卖血的上限,他知道了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牺牲自己就能解决的,如果最后许三观死在卖血的路上,许一乐也死在上海,最后的一段结尾是许三观自己的美好梦想,那么这个故事也能说通,也能完美的结束。现实生活并不是什么童话故事,它残忍,不仁,没有因果,也没有循环,有的只是在其中的你我。许三观死了,许一乐也死了,母亲一个人回去,终日郁郁,二乐回不来市里,在村里扎了根,三乐照顾着生病的母亲,艰难度日,再写下去,就又是一本《活着》。

《在细雨中呐喊》则又不一样。这次更多的聚焦在“我”的感情和想法上,如同一般的小说一样。大量的心理描写,引得读者渐入佳境。小说讲的还是家庭的事。家庭并不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,它易散,不稳。在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选择权,连一家之主也没有。它有可能像富贵一样,也有可能像呐喊中的我一样:虽然身在其中,但是一直想要逃离它。家庭并不总是你的避风港,有时候会是你的负担,让你在这人生路上更加的艰难险阻。孙光平早早的看到了这点,然后接受了它。或许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父亲在一个家庭的重要性,但是我知道。在我们那里的家庭,母亲往往是不出声的,更多的是父亲在主持整个家庭,但是你说是因为父亲干的多么?不是,农活都是母亲在干或者母亲干的比较多。所以在我懵懂的时候,我是不明白,为啥女人要大太阳的下地干活,还要晚上回来炒菜备酒给一天闲活的丈夫呢?大概是他们都有着许三观一样的“卖血”门路吧,所以母亲们才对他隐忍有加。所以在一个男权家庭长大的我来说,我更加能体会到遇上一个像孙广才一样的父亲时,那是整个家庭悲哀,这个家庭注定是要灭亡的。孙有元的待遇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天方夜谭,很多时候爷爷辈存亡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根据的传言:老人活太久是在吸儿孙的寿命。所以孙有元的死更多是孙广才对自己家庭掌控力的一种表现。

我生在农村,活在农村。在农村见到过很多事,看见过很多人。有时候我完全不能理解他们。孙广才对孙有元的恨是没有来由的。他是他的父亲,他养育了他,虽然现在农活辛苦,但不至于多养一张嘴也养不起。而最近听闻的一件事,也让我陷入一样的迷惑:我二姑姑嫁在我们村西头去了,二姑父的弟弟是村里卫生所的医生,去年奶奶生病。需要打点滴,输营养液。那时候我大伯他们请的是别的村的医生,营养液也是从外面的药店买的。今天听说我姑姑对我们没去村里卫生所买有怨言。很多时候,人的想法是没有来由的,他们的恨也往往是由着这没有来由的想法带来的,孙广才觉得自己天天辛苦,下地种田,养活的却是这个越来越没用的孙有元。这个想法与其说是目光短浅,还不如说是任性的。就像我二姑的想法一样,就好像那无明的业火,忽然的就烧着了。没有深究,没有思考,就这么的骂了出来,吼了出来,扎根在自己的脑海中,并奉之为真理,然后就陷入了自我证明的道路,眼里看到的都是证明自己正确的镜像,越发的忽略了其他客观的事实。

孙广才的种种事情并没有让我惊讶,我就像里面的“我”一样,看清这一切,明白这一切,然后倾尽全力的离开这一切。

余华的四本书看起来风格迥异,但是内核都是一样的,或许我觉得他让我领略了四种不一样的父亲,余华的书中,对父亲这一角色的刻画比其他角色要多,他们都是推动剧情的主要工具,甚至在一些方面,他们就像是完美的存在,保护着自己的孩子,承担着一切。余华对父亲的刻画有浪子回头,有高达威猛,有世俗,也有杂种。父亲承担起了故事的走向,看来他很了解在这个父权的社会,一个家庭的好坏,父亲能决定大多数。